
《乞巧》教学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为做好这课的教学工作,我采用了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 借画面互动: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乞巧》这首诗的背景和主要场景进行清晰的展示。课前布置了几个查询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相应的图片,最终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无缝对接,使诗歌与学生的视觉体验紧密结合。
-
借音律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音乐作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乞巧》的诗文和押韵练习,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经典名曲《阳关三叠》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但后来我又想到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作为背景音乐,既保持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又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
借吟诵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背诵优美的诗文、教师吟诗入题的方式,通过朗读、背诵和想象,让学生们在听、闻、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深意。例如,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记忆,编拟《乞巧》这首诗的独特诠释。 -
借想象互动:
《乞巧》这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在于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们以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为背景,想象出七夕夜间的场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们大胆地向织女祈愿,既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又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多种教学手法的巧妙运用,我力求在课件设计中展现出《乞巧》这课的独特魅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我相信这课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深意与文化内涵。
这一堂课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也离不开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