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我对方仲永有点儿嫉妒
方仲永生活在环境看似与学习绝缘的家庭中,祖宗八辈子都是泥腿子,没有摸过书。因此,方仲永的生活环境无疑是与书写文具绝缘的。然而,他却在关键时刻哭着闹着索要文具写东西。这天,他哭着闹着,将一卷草稿本交给了方爸爸。然而,方爸爸则借来了草稿纸,并且用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串四句话。结果,他写下的四句话竟然很符合大宋王朝“高大上”的标准。当地文化界的首肯是“传一乡秀才观之”。
王安石的写实非常不真实。因为周围的人并不老实,显然过分夸大了方仲永的天赋。一个五岁的孩子,突然能写出诗来,在对于他生活的那个村子来说,是一件又震惊又荣耀的事。当地乡亲为了炫耀自己村子人的智商,添油加醋也不足为奇。
其实,方仲永是有学习条件的,而且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制。方仲永是金溪人,金溪属于江西抚州,并是临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临川人也是大宋“国考”高手,整个大宋,临川有446名进士,出了两任宰相、两任节度使、四个御使、17个尚书侍郎。方仲永生活在文化之乡,经常耳濡目染,不知道听过多少老乡的诗词、文章,加上智商不错,才情便在一瞬间喷发了。
《伤仲永》中,王安石是以成人的口吻来评价方仲永,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然而,在真实的世界里,实际情况却 differs很大。当王安石见到舅舅家的小弟弟方仲永时,他也在十二三岁的年纪阶段。而那位小弟弟王安石当时才刚刚开始正式学习。
刚进入学习阶段的王安石遇到已经小有名气的方仲永,两人的起点和已有成绩并不一致。方小朋友稍占优势。然而,当家乡人民拿两个小朋友进行比较时,或者拿神童在王安石面前夸奖时,王安石或许会感到有点儿不好意思。
因此,王安石说:长辈们让方仲永作诗,他做的诗似乎不能和他“神童”的名气相符。这其实是对方仲永的嫉妒行为,而不是真正的嫉妒。
王安石在七年后回到了家乡,很关心地问起位子上同辈的下落。然而,当他说:“泯然众人矣”时,对方仲永就是一个普通人了。
此时的王安石已考中进士,在扬州任官,学业境界肯定非他可比。然而,听说当年的竞争对手现在不过如此,年轻的王安石是不是有点儿淡淡的忧伤呢?
因此,王安石在《伤仲永》中也提笔写出了方仲永的遭遇,主观意识上是要说明为学的道理。然而,在感情的深处,却能触摸到对方仲永的关怀、惋惜,甚至还有小时候那么一点点不服气。即使王安石性格强硬,但他在理性的海层面下,总会有感性的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