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感受《小树叶》中不同情感的氛围,并通过音乐表现和模仿,培养他们的音乐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我以“倾听---感受---表达”的审美过程为目标,注重在互动环节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 《小树叶》是一首ab段式的歌曲,表现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不同氛围的音乐环境,引导幼儿积极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 -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和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能力,能够轻松参与音乐活动。
- 教学目标:
- 1、感受歌曲《小树叶》中不同情感的氛围,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 2、通过观察和互动,学习用不同的歌声(轻缓连贯、欢快跳跃)、表情、动作等表达情感。
-
3、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
教学重点:
-
引导幼儿感受歌曲中的不同情感,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
教学难点:
- 学习如何用动作、音色、情绪等方式表达不同的情感,尤其是难理解的情感(如高兴、难过等)。
三、说活动方法: 1. 导入环节: - 利用 familiar song 的方法,引导幼儿回忆《大雁 Little Pig》,提问他们的感受。 - 市场上有多媒体设备,播放《小树叶》的音乐,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和动作,引导他们发现不同的情感。
- 主体活动:
- 提供两棵“大树妈妈”(如树叶)和若干片“小树叶”,让幼儿参与创作不同的表现形式。
-
利用课件《小树叶》,让学生欣赏完整、感性的视听画面,帮助理解歌曲中的情感氛围。
-
互动环节:
-
借助磁带引导幼儿选择歌曲,并提问如何选。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
-
活动结束:
- 组织一个简单的表演,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创作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说延伸: 在完成《小树叶》演唱后,可以结合美工区绘画材料,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绘画作品。例如,画出“大树妈妈”和“小树叶”,并在作品中体现不同的情感表达。
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从具体形象的音乐体验中学习情感、行为和动作,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说课稿:《拨弦》
一、说活动教材
-
设计理念与教学价值
本活动以德国作曲家德立勃的舞剧《拨弦》中的乐谱为背景, designed primarily to引导幼儿通过听觉探索乐句结构,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其创造性和想象力。 -
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 提高幼儿对音乐要素特征的理解与把握。
-
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受力和创造能力。
-
活动设计的目标
通过本节音乐教学,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乐曲跳跃性质中的重音及其变化,激发其参与感,并在参与游戏活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说活动设计思想
- “拨弦”乐句的结构特点
-
教师根据《拨弦》乐谱设计四个大句(第一大句有4个小句,第二和三大句各有3个小句)。每个小句通常以带重音结束。
-
活动过程创新点
- 将传统音乐欣赏融入到互动游戏中,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感受乐曲时激发创作灵感。
-
通过合作完成动作,促进幼儿的团队精神和行为协调性发展。
-
活动目标关联性
- 目标(1):理解乐句结构与重音变化。
学习区分各小句的音符特征,感受乐曲跳跃性质中的重音变化。 - 目标(2):参与游戏,发挥创造力。
在合作中完成动作,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行为协调性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通过展示故事“聪明孩子和笨老狼”,引导幼儿观察乐曲跳音的节奏变化,感受音乐的美丽与快乐。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拨弦》这首优美的旋律。
2. 分析乐句结构,激发探究兴趣
- 介绍《拨弦》的A编排方式(ABA),引导幼儿观察第一大句的4个小句、第二和三大句的3个小句。
- 引导幼儿思考:这个乐句的重音分布有什么规律?
(如:第一大句前两小句有重音,第二大句有1个重音,第三大句有2个重音。)
3. 感受重音变化,尝试表达
- 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重音的变化,例如用“手在微微发抖”、“身体迅速起伏”等词汇描述重音的出现和变化。
- 在互动游戏中,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展示对重音的理解与把握。
4. 游戏环节:
- “拨弦”游戏:
- 幼儿们分组合作,根据老师给出的动作指令(如“小手在微微发抖”,“身体快速起伏”),模拟音乐跳音的节奏变化。
- 老师用动作反馈检查完成情况,并适当给予鼓励或帮助。
5. 感受音乐快乐,总结活动
- 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表现和感受,引导他们反思音乐带来的快乐与变化。
- 提供进一步的兴趣点:如尝试自己编排一个简单的乐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喜欢。
四、说评价设计
- 听觉性评价
-
使用观察法,从参与活动的积极行为中了解幼儿的表现能力。
-
参与度评价
-
鼓励孩子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给予积极反馈。
-
表现力评价
-
通过合作完成的动作和语言展示,评估幼儿的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
-
情感性评价
- 提到活动中的快乐感与音乐带来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创造力。
五、说教学反思
- 活动成功的三点:
- 通过“拨弦”乐句的结构引导,让幼儿全面理解音乐要素特征。
- 游戏环节设计互动性,促进幼儿行为协调性和合作精神发展。
-
在评价体系中融入听觉与非听觉(如行为、情感)的结合,全面评估活动效果。
-
改进方向:
- 加强音乐结构与重音分析的教学,通过更生动的语言引导理解。
- 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增强幼儿参与感和参与度。
总体来说,本活动以音乐欣赏为核心,结合游戏设计,激发幼儿的听觉、动作和创造能力。通过互动性教学,让孩子们在享受音乐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变化,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小学音乐大班音乐活动说课稿 篇1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通过“森林的小红帽”故事,让幼儿在音乐和角色形象的结合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尝试用动作和表情表现人物。目标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活动目标:
- 能力目标:
- 分析故事人物的特点,将音乐与人物形象相匹配。
-
在音乐中大胆试用动作、表情等表现人物形象,体验表演的快乐。
-
情感目标:
-
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挑战感,体会“小红帽”朋友智慧与善良精神。
-
技能目标:
- 能力提升,尝试用动作、表情等艺术形式表达角色形象。
二、活动准备:
- 音乐材料:
- 《森林狂想曲》(主旋律);
- 《天使小夜曲》(低音);
- 《波斯市场》(中等音);
-
《拉德斯基进行曲》(高音)。
-
角色图片:
小红帽、灰太狼、灰 wolf、灰象。 -
表演道具:
蓝帽子、粉色太阳、灰头狼头饰、灰象头饰。
三、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角色图片。
- 播放《森林狂想曲》,提问:“森林中的小红帽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引导幼儿想象并猜测。
- 展示图片:小红帽、灰太狼、灰 wolf、灰象。
2. 听觉音乐,引发思考。
- 提问:“你在森林里看到什么?你了解这些朋友吗?”
- 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和角色图片回忆故事内容。
3. 观看音乐独白。
- 播放《小红帽》故事,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大灰狼、灰太狼、灰 wolf 和灰象。
4. 合作表演,用动作表达人物形象。
- 鼓励幼儿分角色根据音乐选择动作和表情,如:
- 火红帽的耳朵是温暖的;
- 帽子上有蓝色,说明小红帽是绿色的小鸟。
5. 总结延伸。
- 回答:“我们学到了什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森林狂想曲》的故事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任务要求:
- 独立选择角色并配上动作和表情;
- 跟随音乐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活动反思:
本活动中,我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听一听、看一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同时,任务设计体现了个性化和多元性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接下来将重点放在第4篇《小红帽》的音乐独白说课稿上,请您进一步查看!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说课稿 篇16
一、设计意图 音乐的方式开启幼儿智力的大门是一条捷径,音乐在幼儿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纲要》明确提出“要利用艺术活动激发幼儿情趣,帮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捏泥人》这个活动内容是根据《喜洋洋》的音乐用舞蹈来表现做泥人的过程。《喜洋洋》是我国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段式为ABA三段式,本次活动主要欣赏A段,乐曲欢快活泼、热情洋溢。对于大班孩子,我重点是引导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能根据乐曲来丰富捏泥人的动作(团、搓、压、捏、刻)。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二、说目标与准备以及重难点
1、活动目标: A、随音乐合拍地做团、搓、压、捏、刻泥人的动作,感受A断乐曲的欢快。 B、通过倾听音乐和观察教师的表演学习游戏的玩法;尝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C、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任务,体验游戏的快乐。
2、活动准备: 《喜洋洋》的音乐、图谱。
三、说过程及指导策略
整个活动由九个大环节组成:其中第一、第二环节都是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欢快。三、四、五、六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用舞蹈来表现捏泥人的动作以及泥块的动作。七、八、九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幼幼之间,师幼之间两两合作进行游戏。
说说小环节
(一)完整欣赏音乐: 提问:1、听了这首曲子后你想到了什么?想干什么? 2、教师小结:这首曲子是我们中国非常有名的曲子叫作《喜洋洋》。(板书:《喜洋洋》)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两遍: 1、展示图谱,播放曲子。 2、①图片上有什么?(丝带,鼓) 3、②根据图谱欣赏音乐。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会做拍手等相关的动作。
4、教师引出丝带那里用什么动作比较合适,根据音乐做一遍。(板书:丝带)
5、除了这个动作还有什么其他的动作,让幼儿再次跟着音乐做一遍。(板书:其他动作)
(三)欣赏教师的配乐捏泥人舞蹈,请配班老师配合当泥块 然后提问: 1、捏泥人的时候要先做什么?在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丰富捏泥人的动词:团、捏、搓、压、刻) 2、先捏头,我们叫做团,团团团泥巴,捏捏捏身体,搓搓搓手臂,压压压脚,刻刻刻眼睛,刻刻刻脚。
四、目标的达成
这三个目标相互渗透的体现了知识、情感、技能三个层次。 其中, 1、目标一:是难点。让幼儿学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棵树,通过视觉、触觉等方法来感知树木的相关知识。 2、目标二:是重点。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对环保意识培养的要求: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目标三:则体现了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对环保意识培养的要求。
五、活动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找个客人老师来表演,你与老师商量谁是捏泥人,谁是泥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