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 篇1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 [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积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的滋养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词。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 篇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真挚,充满了对友人分离的思念。李白将对远方朋友的深思和情感写入党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也体现了自己对离别的无奈与期待。
先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入手,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同时带有一种凄清的感觉。“闻道龙标过五溪”,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诗人与时间流逝、自然变迁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后两句以李白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为主题,表达了自己作为朋友的一种情结。他将自己的愁思寄托在月光之上,并用尽全力去托付这份思念,既体现了对友人情深的珍惜,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坦然与不悲。
诗中“过五溪”一句更是点出了李白离开扬州到龙标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孤独。“至夜郎西”则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旅途中找到温暖和慰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 篇3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是一首既抒情又有深意的小诗,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离别的无奈。诗中通过杨花的凋落,子规的鸣叫,以及龙标过五溪的景象,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后两句则以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为主题,表达了自己作为朋友的一种情结。他将自己的愁思寄托在月光之上,并用尽全力去托付这份思念,既体现了对友人情深的珍惜,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坦然与不悲。
诗中“过五溪”一句更是点出了李白离开扬州到龙标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孤独,“至夜郎西”则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旅途中找到温暖和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