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描写西湖的古诗词
西湖本身风景秀丽,如诗如画,文人墨客来此游赏,自然会留下诗词文字。尤其像苏东坡这样的弄文好手,便带有了身世之感,又较为心胸豁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显得很美;雨天时,西湖周围的群山若若迷蒙,若有若无,却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苏东坡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苏东坡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苏东坡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东坡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苏东坡这两句也反映出苏东坡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苏东坡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是一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在杭州通判期间,写下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苏轼这首诗当夜晴雨,对酒而醉,又对美景而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年幼时因反党而求外职,在杭州通判期间创作了大量关于西湖的诗。这组诗集在宋朝末年被收入《南宗书·苏子》中。苏轼的作品有《平阳湖秋水》、《东坡居士》等,后人称为“三苏”。苏轼文风较为改革,但也保留了传统的豪放风格。他在书画方面也有重要成就,以行书楷书见长。
苏轼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宋元时期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创作。他在诗坛上属于旧派,但也有改革中的优点。他对世态炎凉、功名利禄等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既具有传统的艺术魅力,又充满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让人在阅读时产生深刻的共鸣。
苏轼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也推动了人们对西湖美景及其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后人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常常以他的诗句来赞美西湖及其周边的山水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