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夜苦热登西楼》译文及赏析
《夏夜苦热登西楼》
唐代:柳宗元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夏夜苦热登西楼》译文
酷热难熬半夜起,披衣上楼乘凉。
山泽凝聚炎炎暑气,银河闪耀湛卢光。
炙阳天火燥湿露生,四周宁静无凉风.
饮水取井提汤纳凉,烤灶烧火开重扉.
栏杆长留目光绕,热汗洗面流全身.
这么热还谈得胜,抬头见北斗.
我已自是寒宫女,何须问天机.
《夏夜苦热登西楼》注释
苦热:为热所困。
中夜:半夜。
褰(qiān):撩起衣裳。
山泽:山川、山体与山野的组合。
星汉:银河
湛(zhàn),古代宝剑名,曾称“湛卢”。
火晶:日出时分的火焰.
探汤:触摸开水般温热的水。
炀(yàng)灶:在灶前火上烤]
戴氏侗曰:“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扬之也。”郭璞注:指古代有人将东西焚烧.
凭阑:指“凭栏”,正坐在窗边。
亭毒:化育、养成.
璿玑(xuànjī):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至四颗星,天空北侧有四颗星相斗斗生,故名四斗星。
谅:料想.
姑射子:山名,亦指山上的神女。
静胜:以静制动。
《夏夜苦热登西楼》赏析
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起首两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直截点题,并提挈全篇。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
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长天无云,银河闪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周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栏杆乘凉。但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实铺垫,诗人直接抒写了自己的感触。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抬头见北斗,不禁向苍天质疑:
长此下去,万物怎么能生长繁茂?生灵怎么会延续 indefinitely?
此时,读者似乎看到诗人在仰天长啸: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
bù: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这句出自杜甫的《无家别》,他抒发了诗人对安于现状、顺其自然的情感。诗人在永州期间,广交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在《捕蛇者说》中用毒蛇与赋敛作类比,深刻揭示了唐王朝统治集团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因此,诗人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直抒胸臆:面对这种恶劣气候,诗人难以忍受,这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社会问题中的严重困境。
诗人在永州期间接触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说》文中以毒蛇与赋敛作类比,揭示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暴政。因此,诗人写下了这一篇充满深刻哲理的文章:面对夏夜的炎热,诗人难以承受,这不仅是天气问题,更是社会现实的深层困境。
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期间,广交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夏夜苦热登西楼》得以展现,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篇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进行了巧妙融合,既体现了诗人个人的创作才华,也折射出了时代的独特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