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理解和感受内容。
- 理解“失物”、“捡到的东西”等词语的含义,明确失物招领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并理解其含义。 2.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1. 理解“失物”、“拾到的东西”等词语的含义。 2. 探索“失物”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 考虑以下内容制作活动板书:
- 第一自然段:失物招领。
- 第二自然段:植物园拾垃圾。
- 第三自然段:拾到的东西如何处理。
- 第四自然段:失物问题回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失物招领
- 教学目标
- 认识失、级等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理解和感受内容。
-
教学活动
- 朗读主题词: 《失物招领》
- 引导学生理解“丢失”与“被丢弃”的区别,并引出课题。
- 鼓励回答:“你所在的学校有过这样的事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动画展示: 生活中的垃圾堆(植物园的拾垃圾场景)。
- 结合课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捡到的垃圾如何被“失主”认领并处理。
-
自读生字
- 随机指名学生自由读生字,完成后组队互读。
-
提供生字卡片或多媒体辅助朗读,确保正确发音和书写。
-
检查自学情况
- 个别阅读与小组合作(开火车读)。
- 标好每小节的“小节名称”:第一段:失物招领;第二段:植物园拾垃圾。
第二课时:植物园拾垃圾
- 教学目标
- 熟悉生字并理解其含义。
-
探索“失物”问题的过程。
-
教法
- 启发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叫“失物”?
-
鼓励讨论和交流:“这些丢的垃圾被怎样处理?”“大家有没有共同的语言?”
-
学法
-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
活动设计
- 小组讨论: 讨论同学到植物园捡垃圾的情景。
-
朗读练习: 指名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同桌互读,再开火车读。
-
板书与总结
- 板书“植物园拾垃圾”这一节内容,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 总结:同学们在植物园捡到垃圾时,如何帮助“失主”呢?
第三课时:拾到的东西如何处理
- 教学目标
-
探索“拾到的物品如何处理”的过程。
-
教法
- 教师引导与学生互动,设计互动活动。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
学法
-
主动思考:“你帮助了谁?”你对处理方式有什么看法?
-
活动设计
-
拨松废品,设计一个“拾到的东西怎么处理”的情境。
-
板书与总结
- 板书:拾到的物品如何处理。
- 总结:“失物”问题其实就问:“你帮助了谁?”然后“我们大家都可以帮到别人”。
第四课时:演读比赛
- 教学目标
- 熟悉生字并理解其含义。
-
较为自由地阅读课文,表现朗读兴趣。
-
教法
- 组织同学们比拼,激发竞争意识。
-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失物招领的意义。
-
学法
-
自主选择朗读范围(1~2段),并分享阅读感受。
-
活动设计
- 每人或小组读1~2段,完成后对照生字卡片背诵。
- 通过比拼,增强课堂活跃性。
第五课时:复习巩固与作业
- 教学目标
- 总结学到的知识。
-
完成阅读练习和作业。
-
教法
- 回顾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
-
给出布置作业的机会(如废品回收活动)。
-
学法
- 自主复习、小组讨论、完成作业。
附录
板书设计: 1. 起始图:失物招领。 2. 第一自然段:失物的名称和作用。 3. 第二自然段:植物园拾垃圾的生活场景。 4. 拾到的东西如何处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失物招领》的主题,并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第一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级、观”等生字,会写“工”等6个字。 2. 感受通过描写帮助他人的情节,理解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3. 培养认真读文字、听文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朗读、分组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写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帮助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
- 教师提问:你今天看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 学生回答:看到几个同学在植物园里丢弃垃圾,张爷爷说他们要领回自己的“果皮箱”。
二、识记生字(20分钟)
1. 朗读课文(1分钟)
- 逐段朗读《失物招领》,注意字音和笔画。
- 认读生字 (15分钟)
- 依次板书“级、观”等生字。
- 教师示范:
- “级” pronounced,“目”是尖的,容易发音。
- “观” pronounced,“口”是宽的,要小心。
-
小组合作朗读: 小组成员轮流朗读生字。
-
互动练习(5分钟)
- 逐个生字提问:“这是什么字?怎么写?”
- 答案:
- “级”:笔画“口”是尖的,容易发音。
- “观”:笔画“口”是宽的,“视”的意思。
三、思考问题(5分钟)
- 教师提问: 你最想知道什么?
- 学生回答: 我不知道自己会丢失东西,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处理失物。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 朗读“工”字 (3分钟) - 小组合作:齐读“工”,注意书写。
- 分组练习 (4分钟)
-
每组学生朗读《失物招领》的自然段,思考:
- 他们是如何发现丢失的东西?
- 怎么被主人认领的?
-
讨论分享 (5分钟)
- 组织全班学生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年级/班级: | 一年级
|--------------|------------|
| 学科:语文
| 教学内容:|《失物招领》第一课
| 页码: | 第1-3页
教学反思:
- 学生参与度高,朗读、分组练习等环节有效。
- 通过互动提问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 拓展延伸部分贴近实际生活,增强了学习效果。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版本1)
【教学目标】
- 认识并正确书写“失、级”等14个生字。
- 能读出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感受文章的温馨氛围,学会分享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生字并正确运用。
- 难点:“招领”、“严肃”等词语的意义和意思。
【教学准备】
- 生字卡片(14个生字)。
- 动手材料:彩笔、小书签、小纸条、纸袋等。
- 课件:《失物招领》全文,分段讲解。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复习
- 同桌对读
- 团体分组,每组两个孩子互相说一句话。
-
然后小组比对,讨论哪组的句子最生动、意思最明白。
-
指名组词
- 每组选一个生字,由组员读出并用词语来描述这个生字。
二、读课文,感悟
- 齐读第一自然段
- 朗读课文中的第一段,注意“可”要读出抑扬声调。
-
老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唐老师和张爷爷看见后都挺高兴的。”
-
小组讨论
-
小组交流:
- 你们是怎样的反应?
- 如果你是参加活动的同学,你会怎样想?
-
读第7自然段
- 指名学生尝试读第7自然段,教师适当引导,如“张爷爷的脸红了”,学生思考:“能把它比作‘严肃’吗?”
-
老师总结:“‘严肃’这个词很有力量,它带给我们的是信心和希望。”
-
朗读后两至四段
- 小组合作:
- 每人读一段,然后小组分享自己的感受。
- 鼓励学生用“写在纸上”来表达自己的心得。
三、朗读感悟
- 小组比赛
-
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比比谁的读字、组词最棒。
-
个人挑战赛
-
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背诵,完成后比拼速度和质量。
-
读文练习
- 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来读书,老师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展开朗读。
四、读第8自然段
- 齐读最后一段
-
教师提示:“会心的微笑”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是高兴的样子,像两把小手紧紧相扣,充满了喜悦与快乐。”
-
小组讨论
- 老师提问:“你们能不能找到其他同学或老师也看到这副表情?”
-
学生思考:“会心的微笑是一种情感的统一,它让我们觉得大家合作得很棒。”
-
个人总结
- 每位学生分享自己读文时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 这节课通过多感官体验(比赛、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字并学习如何用字。同时,朗读感悟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失去的重要性,并表达了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
-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挑战赛,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意识增强,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教学设计说明】
- 目标定位
-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主动认识生字并尝试运用它们,而非单一地记忆字词。朗读部分注重情感的表达,帮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理解文本内容。
-
活动设计
-
动手材料和互动游戏(小组比赛)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且生动,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记住生字并尝试运用它们。
-
反思与提升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指导,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实践操作(课外作业),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还能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意识。
希望这个教学设计能帮助您更好地组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