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_题西林壁幼儿园中班教案

    正文概述 会覆盖   2025-08-05 22:49:4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仁合范文街,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仁合范文街 »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_题西林壁幼儿园中班教案
    ©2011-2022 www.lazybirdfly.com 范文专家 滇ICP备2024035790号| 网站地图 |

    本站注明原创资源内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其他资源均收集于网络,并已标明来源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