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获奖最新)

    正文概述 特东方   2025-08-07 07:47:0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和感受。文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游览顺序展开叙述,既有地理知识的介绍,又有情感和语言表达。


    一、说教材

    1. 教学目标
    2. 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3.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 教学重点

    6. 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7. 教学难点

    8. 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二、说教法学法

    1. 启发引导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帮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体做法包括:
    2. 导出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3. 确定学习重点:文章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作者先去双龙洞,再看洞口,最后到外洞,最后到达内洞。
    4. 学习方法确定:导语法、分段法。

    5. 小组合作学习
      指导小组讨论:

    6. 自学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7. 讨论文章的结构顺序和主要内容;
    8. 汇报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9. 朗读训练

    10. 启发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11. 练习朗读:通过男女生对读训练,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三、说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2. 教师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 逐句朗读,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5. 自由交流:学生自由读文、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6. 学习第一段

    7. 导语:同学们,我们从金华城出发去双龙洞的路是怎样的?(板书:走)
    8. 学习“记”是什么意思?作者写的是什么类型的游记?
    9. 读书思考:沿途先看双龙洞,再到外洞,再进内洞。

    10. 学习第二至第四段

    11. 导语:这四个段落分别描述了从金华城出发到双龙洞的过程、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参观完后到达内洞的过程。
    12. 自学生字词和内容,思考:“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13. 思考交流:通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14. 学习第五段

    15. 导语:这条游览路线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大自然的奇观与壮丽。
    16. 学习句子“时而时而”,尝试自己造句。
    17. 思考交流:如何运用排比句和拟人手法来描述自然现象?

    18. 课堂总结

    19. 教师总结:这篇游记通过对金华双龙洞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语言朴素真实,充满艺术感。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整篇文章按照游览顺序展开叙述,既有地理知识的介绍,又传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先后顺序)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


    附:作业要求

    1. 写生字。
    2. 继续完成课文,搜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 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好的,以下是对三篇关于《记金华双龙洞》的说课稿的详细分析和生成:


    第一篇:《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 篇1(初学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文中游览路线,并回忆生活中的类似场景。
    3. 学习理解生字词并通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和分段。
    2. 学会通读生字词,理解各部分内容。

    课前准备

    • 生字卡片:《板书》
    • 幻灯片:讲读、练习板。
    • 观录机或录像: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2. 教师齐读题目“记金华城”,指导理解“记”字的含义。
    3. 用板书形式说明文章游览路线: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4. 复习旧课(5分钟)

    5.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类似场景,如“油桐”、“沙土”等自然景象。
    6. 点明生字词并组织讨论:双龙洞有什么特点?外洞有什么特点?

    7. 分段教学(10分钟)

    8. 第四段:讲解孔隙的特点。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窄,孔隙矮,孔隙险”等特点。
      • 朗读课文并进行练习背诵。
    9. 第五、六段:介绍内洞的黑、奇、大特点。

      •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句子形式。
    10. 小结(5分钟)

    11. 教师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情感表达。

    第二篇:《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 篇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通读课文,理解各部分内容和游览路线。
    2. 学习通读生字词并背诵相关句子。
    3. 感受文章情感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文章游览顺序,分段理解。
    2. 了解双龙洞的黑、奇、大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课前准备

    • 生字卡片:板书
    • 幻灯片:讲解、练习板和录相展示。
    • 观录机:播放双龙洞视频和小船模拟视频。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2. 教师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字的含义。
    3. 鼓励学生猜测双龙洞的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的类似场景。

    4. 复习旧课(10分钟)

    5. 学生分组讨论双龙洞的黑、奇、大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6. 教师组织讲解,板书:黑、奇、大特点,历史背景:“千载南法起于东”等。

    7. 讲解文本(15分钟)

    8. 第四段:讲解孔隙的特点和人是如何进出的。学生朗读并练习背诵。
    9. 第五、六段:介绍内洞的黑、奇、大特点,并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朗读。

    10. 小结(5分钟)

    1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情感表达,总结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第三篇:《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 篇3(高中及以上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通读课文,理解游览顺序和分段。
    2. 学习通读生字词并背诵相关句子。
    3. 感受文章情感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游览顺序,分段理解各部分内容。
    2. 认识内洞的“黑、奇、大”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课前准备

    • 生字卡片:板书
    • 幻灯片:讲解、练习板和录相展示。
    • 观录机:播放双龙洞图片和小船模拟视频。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2. 教师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字的含义。
    3. 鼓励学生猜测双龙洞的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的类似场景。

    4. 复习旧课(10分钟)

    5. 学生分组讨论双龙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分享感受。
    6. 教师组织讲解,板书:“千载南法起于东”等文化背景。

    7. 讲解文本(15分钟)

    8. 第四段:讲解孔隙的特点和人是如何进出的。学生朗读并练习背诵。
    9. 第五、六段:介绍内洞的黑、奇、大特点,并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朗读。

    10. 小结(5分钟)

    1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内容,分享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以上为三篇关于《记金华双龙洞》的不同版本说课稿的详细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文课件。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么,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时而变换调子的溪流声多么令人陶醉啊!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些地方——外洞、孔隙和内洞。它们就像一条蜿蜒的山道,在阳光中显得格外神秘。


    一、导入:游完双龙洞,发现它的美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一处风景如诗的金华双龙洞,远远望去,那些雄伟壮丽的山峦与神奇的山水相映成趣。在这片壮丽的画卷中,我们游览了几个著名的景点——外洞、孔隙和内洞。

    1. 观察外洞: 外洞是一片狭小的山洞,就像一条细长的小溪从洞里蜿蜒出来。这里的景物非常独特,每一处都让人驻足观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画卷中。

    2. 了解孔隙: 外洞中央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石柱,形成一个宽窄不一的孔隙。虽然孔隙本身并不狭窄,但它却能阻挡住溪流的通行,整个山道显得格外静谧与神秘。

    3. 进入内洞: 从孔隙伸展出来的一侧,就有一个狭小的内洞。这里同样充满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像一幅画一样,让人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二、初读课文,归纳特点

    1. 外洞的特点:
    2. 情景独特:外洞是一片狭长的小山洞,景象令人惊叹。
    3. 石柱宽广:外洞中央的一座大石柱,蜿蜒着从洞口伸向深处。

    4. 孔隙的特点:

    5. 狭窄且深邃:虽然孔隙并不很小,但它却能阻挡溪流的通行,仿佛一条幽深的小溪。
    6. 石柱形:虽然孔隙本身宽大,但中央的一座大石柱却使它显得格外独特。

    7. 内洞的特点:

    8. 狭小明亮:内洞非常狭窄, Yet, it also stands at a reasonable height, offering plenty of space for people to walk around.
    9. 奇形怪状:内洞的形状极为不规则,充满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安排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2. 从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的过程中,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特殊的地方的?

    3. 学习文中哪些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个地方的特点?

    4. 小组分享:
      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对文中的理解后,老师总结道:“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文章所描绘出的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魔力的自然世界。”

    5. 整体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6. 外洞:狭长、石柱形

    7. 孔隙:狭窄但阻挡溪流,大石柱形
    8. 内洞:窄小、奇形怪状

    四、读写结合

    1. 理解文字与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且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朗读感悟:
      采用分组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进一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深意。

    3.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中对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独特描述,并强调这些细节是如何为作者构建了一个神秘而壮丽的世界。


    五、板书设计

    1. 外洞:
    2. 围流与溪流的变换调子
    3. 大石柱形的山洞

    4. 孔隙:

    5. 截断了小溪流动,显得格外神秘
    6. 由大石柱形石柱蜿蜒而开

    7. 内洞:

    8. 独立的小山洞
    9. 奇形怪状的山洞

    总结

    这是一场充满神秘感的自然之旅,通过外洞、孔隙和内洞,我们不仅看到了丹霞山的壮丽景色,更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想象。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好。

    这篇文章整体结构较为松散,信息传递顺序不够清晰。以下是三篇不同改写后的内容:


    1. 改写后文章: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仁合范文街,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仁合范文街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获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