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提高安全意识:了解“四不”游泳规则(未经同意不去,无会游泳者陪同不去),并学习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 掌握溺水原因分析:识别不会游泳、疲劳或突发疾病导致的溺水事故。
- 掌握急救技能:正确使用救生器材,理解身体正确的动作方式(转身后泳/仰泳拖运)。
-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言
- 提问:“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要珍惜。”
- 引入主题:防溺水安全教育,强调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二、游泳规则与预防意识
- “四不”游泳规则
- 规则一:未经家长或老师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池塘等危险水域。
- 规则二: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下水,人也不可离开有人陪伴的位置。
- 提高防溺水意识
- 通过 discussed 的溺水原因(不会游泳、疲劳、心脏病)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责任,并鼓励讨论如何预防。
三、溺水原因分析
- 讨论:溺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会游泳、长时间游泳、突发疾病等。
- 教师讲解:
- 鼓励学生提高警惕,关注身边他人是否安全,避免独自进入危险水域。
- 活动示范
- 以“救生圈”为例,模拟被救者,讨论如何正确使用器材(如转身后泳/仰泳拖运)。
四、急救知识
- 救生圈的使用:
- 提供材料:竹竿、木板。
- 教师示范:如何将救生圈抛向被救者并帮他移动,同时教学生正确使用身体的动作。
- 具体动作:
- 转身后泳(身体转过头,手放在胸部)。
- 仰泳拖运(靠近被救者,用身体支撑,侧身或仰浮水上)。
五、课堂总结
- 学生小结:
- 问题陈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如何预防溺水。
- 自我反思:谈谈自己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 教师小结:
- 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每个人的生命负责,并分享防溺水知识带来的收获。
六、活动设计
- 模拟情况
- 以“救生圈”为例,教师提出:“如果我是被救者,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
- 情景模拟
- 利用实物设备(如救生圈、竹竿)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
七、反思与调整
- 考虑不同地区的防溺水教育内容和时间安排差异。
- 改进活动设计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的提升。
-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教学资源准备
- 课件:“游泳规则”、“溺水原因分析”等主题图片和视频。
- 活动道具:救生圈、竹竿、木板、实物救援材料。
- 指南针或教具:明确的步骤和动作示范。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防溺水安全知识,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这些技能,增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意识。
-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和掌握基本卫生与游泳安全知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习惯。
-
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辨析,学会饮食卫生知识,为后续防中暑做铺垫。
-
学习救鲁蛋的方法,并通过模拟游泳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游泳兴趣。
-
学唱儿歌的同时,强调在炎热的夏天要保持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为暑假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