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板书)

    正文概述 通风管   2025-08-07 00:28:51  

    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3课)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了解诗句的意思。 2. 感受诗歌中的含蓄与深情,体会诗人离别的感伤。 3. 培养观察、想象和感受能力。


    第一部分:预习与整体感知(45分钟)

    教学内容: 1. 学生阅读并完成预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段,思考诗中的意境。 2. 比较孟浩然和李白的离别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 -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第二部分:理解诗句内容(45分钟)

    教学内容: 1. 通过课件展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黑。” 2. 分析“故人西辞”中的离别意象,“黄鹤楼”作为离别的地点。 3. 比较“白头偕老”与李白留下的“不尽还来复又返”的遗憾。

    教学目标: - 认识到诗歌中隐含的离别感慨和无奈。 - 体会诗中的移情换景的艺术手法。


    第三部分:感受情感(30分钟)

    教学内容: 1. 通过“你我相思,长在黄鹤楼”这句诗,理解孟浩然与李白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2. 观看视频《诗经》相关 animation,感受诗人对离别的深情。 3. 回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离别时光。

    教学目标: - 感受诗中“你我相思”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能力。


    第四部分:分层次学习(45分钟)

    1. 预习与朗读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前两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孤帆远上碧空黑。”
    3. 想一想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尝试背诵
    5. 尝试将诗歌朗读一遍并记忆内容。
    6. 思考与反思
    7. 分析“故人西辞”与李白的留恋,表达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第五部分:总结与作业

    1. 教师总结诗中的离别感慨和诗人的情怀,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 作业:完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的内容,思考其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评价: 通过预习、理解、感受和总结的多维度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情感共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个性化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意的情感。
    2. 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情感。
    3.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激发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学写生字。
    2.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3. 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2分钟)

    • 教师:读诗并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记忆,完成《文后》的背诵或思考问题。

    二、感受春天(10分钟)

    • 师:春天来了,李白站在高处,看着远方的山。你想象一下画面是怎样的?
    • 生: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引导表达对春天、离别的情感。

    三、体会诗境(6分钟)

    • 师:诗歌写的是离别的场景,你怎样理解离别的感觉?
      (通过分析“江水向东流”的意象,学生会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希望。)

    四、想象情景(14分钟)

    • 师: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他们在一起时的情景描写非常细腻。
    • 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简单的脚本来描述他们的情景:“我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好友的船只从近而远地消失。江水向东流去,只有一把孟浩然的船在中间。诗人站在桥上,听着风声,心里想些什么。”

    五、背诵与修改脚本(12分钟)

    • 师:背诵诗的前两句:“黄鹤楼高百丈,影响三更东下月。”
    • 生:根据小组的脚本创作修改后的诗。

    六、作业布置(1分钟)

    • 每位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①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篇送别或写意性的诗歌写出来。 ② 参与表演脚本比赛,并根据表现获得小奖品。

    四、板书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黄鹤楼高百丈, 影响三更东下月。 孤帆一去两难还, tyuan于江中。

    ```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目标明确,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了情感、意境和参与度的多方面要求。 2. 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了教法,通过分层指导和互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感受到诗中的情意。 4. 作业布置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为后续学习积累资源。

    希望这个设计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如果有进一步的问题,欢迎随时提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黄”、“鹤”、“楼”、“楼”、“楼”,正确书写并规范。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文,理解诗意和表达情感。
    3. 能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感受诗中的情感。
    2. 通过朗读、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卡片(黄、鹤、楼、楼)。
    2. 参与阅读并积累李白的其他诗歌的同学记录本。
    3. 光明网课中的语文微课程或文章,了解孟浩然、王维等人的生平。
    4. 课件资料(如“送别诗”相关图片、注释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
      师:“古人离别常用诗歌来表达深情,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一位诗人送给好友的诗,同学们有没有读过李白的其他作品?你们都熟悉他吗?”
    2. 生:
      (举手发言,举手回答)
    3. 师:
      师:“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是李白送给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离别的深情,更传递了友情的真挚。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首诗来学习,理解它的意思,感受它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
    1. 生:
      (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师:
      师:“这首诗的开头是‘故人’,指的是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白和孟浩然都是的朋友,他们曾经一起走过黄鹤楼,去到了杨州(扬州),这是他们的离别场景。”
    3. 生:
      (齐读“故人”并思考)
    4. 师:
      师:“接下来的两句是‘西辞’、‘烟花三月’。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呢?”
    5. 生:
      (小组讨论,得出“西边”的意思是“西边”,“烟花三月”指的是扬州春天的樱花盛开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 师:
      师:“接下来我们要逐句分析这首诗的意思。”
    2. 生:
      (小组讨论,每人思考一两句,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理解)
    3. 师:
      师:“西辞”指的是黄鹤楼在扬州的正西边。“尽”表示“全部”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从黄鹤楼离开后就去了杨州(扬州),这是离别的结果。”
    4. 生:
      (思考并举例情景)
    5. 师:
      师:““远来、尽流”表达了李白在黄鹤楼等待孟浩然的时间很长,孟浩然也远离了自己。这不仅是一种等待,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四、深入想象与理解
    1. 生:
      (思考诗句中的意象)
    2. 师:
      师:““西辞”是西边,李白离开黄鹤楼后,往东南方向去了杨州。这不仅是为了离别,更是为了等待孟浩然的归来。”
    3. 生:
      (举例情景,如诗中提到的“扬帆远影碧空尽”,表现李白耐心地等待)
    五、巩固提高
    1. 师:
      师:“这首诗里有很多意象,比如‘故人’、‘黄鹤楼’、‘杨州’等。这些词都有哪些意思?你们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吗?”
    2. 生:
      (举手发言,尝试表达)
    六、小结与作业
    1. 师: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的离别真挚吗?下次课我们可以一起写一首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2. 生:
      (思考并准备下一首诗)

    教学反思:

    1. 优点:
    2. 避免学生盲目记忆诗句,通过朗读、想象增强理解。
    3. 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精神。

    4. 不足之处:

    5. 对一些生字词语的正确书写和感情表达不够自信。

    下课反思:

    1. 收获: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情感也逐渐升华。
    2. 建议:
      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情景表演,进一步提高课堂参与度。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能帮助您更好地组织课程!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调整,请随时告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探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友谊的情意。
    2. 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感受诗歌传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积累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 预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历史。
    3. 根据注释和词典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生答: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斗酒诗百篇”闻名。孟浩然是李白的著名学生之一,曾多次以《黄鹤楼》为伴唱。

    教师引导思考:
    这两位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否能通过这首诗来体现?


    二、初读理解

    (教师提问)
    生答:
    师: 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送别时写的,描述了他们分别的时间和场景。诗人希望你们体会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三、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
    生答:
    师: 这首诗分为上下两部分:“孤帆远去碧空尽”与“江水流向天际流”。第一句描绘了李白和孟浩然离开时的情景,包括他们的船在江边的移动、最终消失不见的情景。

    教师引导思考:
    1. “尽”是什么意思?”
    2. 李白离别后的心愿是什么?”
    3.
    孟浩然与李白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如何体现在这首诗中?**


    四、朗读背诵

    (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每组背读诗句)
    教师引导思考:
    1. 这首诗的语言是否流畅?
    2. 你是否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其中的情感和意象?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生答:
    师: 李白后来又写了一首五言诗,是《江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与敬意。你是否能背诵这两首诗?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 | 教学目标 | | |------------|-----| | 主题句 |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心相随 | | 板书重点 | 1. 夕阳三月美景;2. 前程别离的情感。 |


    本设计力求通过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情感和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五、五言绝句“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中,“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不仅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还突出了诗人的深情和不舍。后两句“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更是以 eye as a lens to see, to gaze at the sea for eternity,展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深与情谊。

    五:练习

    《江下行》的歌词非常简洁,但其情感和意境十分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场景和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其对友情的珍视与执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预习内容
    2. 学习了“昔”、“且”、“又”等生字,并理解了它们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方式。
    3. 分析了诗中描绘的春景,如桃花开了、花开繁茂,表达了对友情深厚的感慨。

    4. 课件内容

    5. 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离别的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怀深厚。
    6. 阐明了李白与孟浩然的离别情景,并总结出“且问穿杨柳,何以送别ethyl”这样的句式,强化情感。

    7. 教学重点

    8. 在理解诗意时,注重词句的节奏和押韵,如《黄鹤楼》中的节奏划分。
    9. 通过分男女读和全班齐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0. 课外拓展

    11. 激励学生搜集描写送别或离别的古诗,并用现代方式加深理解,为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基础。

    总体而言,这堂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李白与孟浩然的离别情谊,以及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友情。接下来的学习中,将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一步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

    仁合范文街,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仁合范文街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