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读书日:4月23日的意义与实践
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然而,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节”,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的“西班牙自由节”。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月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
此外,4月23日也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这一习俗在节日期间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旨在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的乐趣,并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表示尊重和感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一故事讲述的是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并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关于世界读书日的来源,有说法认为是在1992年,巴塞罗那塞万提斯出版社的负责人维森特·克拉维尔(Vicente Clavel)提出了这个想法,以此纪念在4月23日去世的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并促进图书销售。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秘鲁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设立目的: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中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办一些公益活动。
主旨宣言: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历年主题:城市普及阅读,城市充满关爱。——2025
“世界读书日·你读我听”--2019
Reading,Its my right--2018
23页第四行--2016(中国)
Books for All -2015
地球与我-2014
拥抱春天 追逐梦想-2013
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2012
让我们一起走向阅读社会-2010
让我在阅读中一起成长-2009
庆祝方式: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而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有很大的不同,传统阅读的目的性比较强,读者在读书后会理解和消化书籍的内容,也有理性判断和理性思考的机会,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而网络图书通常会采用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插图甚至以音乐搭配来刺激读者的感官,适合于快速阅读。阅读一般都是在轻松状态下进行的,看过的内容不易记忆。而且它必须借助一些硬件支持,如计算机、智能手机。还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无法像书本那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所以,只能在电子书上面浏览
2025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B站联合戴锦华、林少华、杨红樱、罗翔等11位名师大咖及20多家出版社,发起了“致我们热爱的书籍”系列专题活动。
关于读书的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颜真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冰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达尔文